雙語教學讓教師甄試的門越來越窄。圖為師大外觀。資料照,陳品佑攝
4月底、5月初,各地的教師聯合甄試陸續公告名額。許多等著擠進教職窄門的流浪教師們再次陷入焦慮:我的英文夠好嗎?
去年(2022)5月,花蓮縣教甄簡章公布後立刻在教育界引起譁然。國中教師竟不考專業科目,改考教學專業與英文科成績各半,也就是說,假設一名國文老師參加考試,他要考的科目只有英文、教育心理學與教育理論等,沒有國文!
甚至,他連口試都要用全英文進行。
「準備那麼久,卻被制度這樣影響,我們也很挫折。」浩儒(化名)就是這項政策的苦主,畢業自東華大學的他,教書至今已經是第8年,然而這幾年來,由於少子化下學校教職越開越少,如今他依然當著一年一聘的代理教師,每到暑假逼近,又要開始擔憂下學期要在何方落腳。
中文相關科系出身的他,去年就這樣栽在英文上頭,最令人無奈的是,後來他發現國文科的英文試題,竟然還跟英文科的試題一樣,等於用英文老師的標準要求他們,「花蓮縣走太前面了。」他苦笑著說。
2030學校幾乎都要雙語課 代理教師拼教甄前要先補英文到今年(2023)為止,光是在學校裡擔任代理的教師就超過3萬人,佔全體教師比例超過15%。這些所謂的流浪教師,在少子化下越來越難尋覓正式教職,只能一邊當臨時工,一邊準備教甄,希望早日「上岸」考上正職,然而3年前雙語國家政策上路後,這個門變得更難擠進去。
行政院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於2020年正式上路,目標是2030年時,全國要有超過9成高中以下學校英語課以全英語授課,且有3成學校在其他科目能雙語教學,目標是希望台灣因此更接軌國際;然而,在過去教師沒有相關培訓的情況下,目前的師資勢必需要重新調整,卻也因此怪象橫生,比如花蓮縣的做法就是一例,而桃園市今年甫落幕的高中公民教師甄選,選擇題有部分的選項甚至只寫英文。
2030年全國要有超過9成高中以下學校英語課以全英語授課。圖為高中生上學。資料照,廖瑞祥攝
更改教甄內容之外,越來越多學科乾脆直接開雙語職缺。以台北市今年甫出爐的教甄簡章為例,國中95個教職名額裡,就有32個是雙語教師,科目則為生活科技、資訊科技、體育、音樂、輔導。
但從名單裡不難發現,所謂雙語教師,都集中在所謂「非考科」。對此,一名不願具名的中學校長解釋,雙語教育推動之初,大家都很期待用英文教數學、理化,「這些學科都來自西方,可以讓學生更快接軌」,但隨著政策推行,大家很快便發現:不管國中會考,或高中的學測、統測、分科測驗,考卷依然是以中文為主,擔心考科用雙語教學,反倒讓學生無法應付大考,因此後來統統轉向。
此外,不少過去開出雙語教師職缺的縣市,考生除了要擁有該科合格教師證以外,還需達到CEFR語言參考架構B2等級,相當於全民英檢中高級,或多益785分以上,而這個標準,跟應徵英文老師的標準一樣,也讓早已疲於奔波的代理教師們更加頭痛。
表藝教甄舞蹈科班拼輸英文系 流浪教師嘆處境雪上加霜談到雙語教職,目前在高中擔任表演藝術代理教師的小惠(化名)更是憤恨不平,「我們從小都在練舞,怎麼比得過從小學英文的?」
這樣的憤怒其來有自。高中唸舞蹈班的她,大學時考入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再赴台灣藝術大學進修,人生是標準的舞蹈科班生,畢業後,她的目標就是進入校園教書,耕耘出更多熱愛藝術的種子。
豈料過去幾年,表演藝術的專任教職每年只有個位數的職缺,甚至沒有開缺,小惠只得到處當代理。終於3年前,在雙語教育推動後,表演藝術科開始開出10、20位的招聘缺額,結果全部都是徵雙語教師。
她說,看到考上正式教職的人,有的高中唸語言資優班、大學在師範學校唸外文系,從頭到尾受的都是英文訓練,結果多修了表演藝術學分,就可以來報考表藝教師,甚至在制度設計下,得分還會比舞蹈、表藝科班出身的老師還高,「但他們真的有表演經驗,有辦法演示教學內容給學生嗎?」
小惠舉例,過去舞蹈系的訓練,就含了芭蕾、現代舞、民俗舞等,都是要長時間鍛鍊的學問,此外,因為表演藝術科要教世界舞蹈,她還特別去進修古典印度舞,質疑只修過幾個學分的老師,真的有辦法好好講解這些內容嗎?
如今政策上路3年過去,小惠前後已經換過了3間學校,她也觀察到,許多學校都大張旗鼓推動課程,但願意配合的正式教師非常少,「主要還是代理教師負責,畢竟我們沒什麼拒絕的本錢。」本來就要一邊教書,一邊準備教甄的菜鳥流浪教師們,處境因此雪上加霜。
她回憶,自己去年為了跟上課程,還自掏腰包補習、上家教,在學校每有空堂時間時,就拿著教案去請英文老師幫忙修改,跌跌撞撞下雖然慢慢可以應付授課,「但結果是我整年都沒時間進修舞蹈、藝術知識。」
其實,小惠目前已經是一個孩子的媽,這樣的背景在教育界算是有點特殊,常有人問她,「還沒考到(正式教師),你敢生小孩喔?」做一年是一年,隔年不知在哪落腳的日子,讓不少代理教師對家庭就此卻步,看著如今越疊越高的門檻,小惠也只能苦笑,「只能說代理教師不是人。」
教學能力才是重點 教師籲勿錯把英文當優先看在過來人眼裡,如今甄試雙語教師的方法實在錯誤百出。
在雙語政策全國上路前,桃園市內壢高中已經嘗試了多年的雙語教育。數學教師廖經益正是其中一人,他解釋,內中的做法,是只有在部分基本單元使用,因為本來10分鐘能講完的內容,用英文教學的話需要更多時間,包含講解、分組討論,往往就要花上2節課。
但這樣的嘗試有其意義。廖經益認為,數學過去是許多學生頭痛的科目,但只要課程設計得宜,有足夠的引導、討論下,反倒會讓本來只擅長文科的學生,在數學課上也覺得有參與感,進而增加學習興趣,但關鍵是課程要設計得宜,事實上,這些課程裡,老師往往不是站在台上講課,而是在教室裡四處穿梭、引導學生分組討論。
對於目前雙語教育的現狀,廖經益則指出,要將語言融入教學,課程設計遠比過去需要更多心力,「重點是設計課程,而非英語能力」,也因此,如今以英文成績做門檻的做法,招致許多反彈,「老師們不是覺得政策不好,是覺得指標不對」,他呼籲應該要盡早調整,否則最後就連本來有心進行雙語教學的老師,也會因此放棄。
教育始終是以人為本的領域,不只受教育的人重要,負責教導的人也同樣吃重。雙語教育上路歷經3年,最根本的師資選拔爭議四起,也可以想見,政策的其他面向,如今也是走得跌跌撞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