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千人調查揭「大三生」壓力最大 憂鬱指數較疫前多9%

    2023-12-18 11:37 / 作者 胡順惠
    專家認為心理健康應向下從教育扎根,才能培養心的免疫力。資料圖。吳尚軒攝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12/18)日公布「大專學生壓力調查報告」,發現疫後學生憂鬱傾向多出9%,其中又以大三學生壓力最高、其次則是大四生,壓力來源依序為時間管理、課業壓力、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邀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等專家共同公布針對1635位學生進行調查的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並進一步向中央政府提出建議對策。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布「大專學生壓力調查報告」。胡順惠攝

    諮商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台灣心理健康議題長期被忽略,這次調查特別針對疫後大專學生生活壓力進行統計,疫情後壓力最大是大三,其次是大四生,生活壓力前三名依序為時間管理、課業壓力、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吳佳儀表示,疫後大專院校學生的低幸福、中高憂鬱比例增高,應該要被重視,有研究也指出,2022年有憂鬱跟自殺企圖學生,光一年就有5千位,從2018年開始連續增長5年。

    吳佳儀進一步表示,雖然報告中指出大三壓力最高,但從大一開始打造心理免疫力也很重要,希望心理健康課程能向下扎根,另外。諮商人力也是很重要的議題,很多學生都跟她反應預約時間超過3個月,且心理輔導怎麼跟老師合作,老師在教育過程也不太了解應該如何幫助,希望未來跟教育部衛福部有更多資源挹注提供協助。

    陳柏霖表示,台灣大專學生主要都是以中幸福、中憂鬱的大眾型為主,是為穩定的類型,不過此次調查發現,大專學生類型從2014年至2015年的大眾型、巔峰型(高幸福、低憂鬱)、滿足型(中幸福、低憂鬱);逐漸轉變為大眾型、錯亂型(低幸福、高憂鬱)、愁善型(低幸福、中憂鬱)為主;疫情前憂鬱占比16.3%,疫後憂鬱傾向多出9.2%。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胡順惠攝

    諮商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羅惠群也說,這份調查在北、中、南、東都樣本,立委 王婉諭從上任來就推動校園心輔人力應從1比2千降低到1比900,但每次教育部都推說大學自治,應由各大學籌措財源,再這樣下去不會有太大進展,希望教育部拿出更具體方案。

    羅惠群指出,校方對於大學生未來職涯展望應該給予更充足資源,希望明年無論是哪個政黨當政,都能更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布建、心輔人力增加等議題。

    羅惠群坦言,自己在大學任教,學生都說要諮商都要用搶的、要排隊,甚至比演唱會的票還難搶到,且觀察到這些學生不是到大學才憂鬱,很多都從國小、國中就開始累績,中央政府應該要更多努力。

    衛福部心健司科長王芃宣回應,今年8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支持方案,鼓勵年輕人勇於求助,就像感冒流鼻涕咳嗽會去求助醫生,希望年輕族群遇到心裡不舒服也能很自然尋求協助;也希望大家更認識跟善用心理健康資源;加強高風險個案加強轉介,截至11月底,接受心理健康諮商累計3萬多人次,其中高風險個案約3成已可以轉介醫療院所進行治療。

    諮商心理師公會提出五大訴求:
    1、大專校院多因大學自主不在學生輔導法的規劃中,排不上心理諮商的問題除了教育部承諾補助先前1:900,但母法仍然尚未有依據,選後又會是如何令人憂心。

    2、目前年輕族群心理支持僅三次免費,除了考量擴大辦理或增加次數外,是否也應考量將18-24歲多數大學生的經費挪作擴充大專校院輔導中心人力用更有實質助益。

    3、大學生的家庭期待與生涯發展困境,應向下紮根在高中以下擴及家庭教育、家長知能與社會價值觀的扭轉,新課綱與適性輔導的概念才能落實。另外不只熱議的心理健康假,情緒與壓力因應未來應編入課綱部定必修,實質透過課程與發展性輔導去汙名化心理健康需求,才能實質儲備學生進入大學、入社會因應諸多挑戰的心理資本。

    4、青年心理健康其實與未來規劃有極大關聯(大學部都爆表),院系落實生涯發展與規劃、職涯中心提供的就業準備服務是否足夠、消弭學用落差的產學合作和實習機會,可以多些著墨。

    5、輔導需求向下紮根及早協助,應更加優化高中以下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制度,讓人員穩定且能夠人力擴充,讓更多學生能在高中以下心理壓力與問題發展初期就能得到協助。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