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紀念醫院長邱冠明(左一)、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劉越萍(中)、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蔡建松(右一)一同宣告「外科醫師醫療韌性訓練計畫」正式啟動。亞東醫院提供
台灣外科醫學會今(8)日於亞東醫院舉行「精進外科系醫師醫療韌性訓練計畫」發布會,預計培訓超過一萬名外科醫事人員,以強化大量傷患的緊急救援能力,進一步提升台灣的醫療韌性。然而,在外科醫師人力短缺的情況下,此計畫是否會加重現有醫師的負擔,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對此,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蔡建松否認「缺人」的說法,坦言雖然外科醫師的工作確實比較累,但年輕醫師的薪資待遇已有改善,仍有許多熱忱投入外科領域的人才。他強調,目前外科已高度專科化,各領域醫師專注於微創手術與精準醫療,盼透過該計畫,也能促進跨專科訓練,以應對國際局勢變化。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劉越萍指出,為提升台灣醫療體系的應變能力,衛福部近年推動「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並委託台灣外科醫學會與台灣外傷醫學會執行,預計培訓超過一萬名外科醫事人員,強化大量傷患的緊急救援能力,進一步提升台灣整體醫療韌性。
被譽為「外科天才」的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也高度肯定該計畫,並指出在大規模災難或特殊事件發生時,醫療體系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災難直接造成的死傷,還包括後續的健康影響及可能引發的連鎖危機。因此,從初期的緊急救援到後續的醫療照護,都至關重要。透過此計畫,不僅能減輕醫療資源的負擔,更能提升病患的存活率與康復機會。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傷委員會主任委員、亞東醫院外科部創傷科主任林恆甫則補充,「外科醫師醫療韌性訓練計畫」自 2024 年下半年正式啟動,將透過訓練課程、教學影片與 VR 訓練模組三大方向,強化外科醫師對緊急外傷與災害傷患的處置能力,提升緊急應變與手術技術,以更有效應對社會醫療需求。
不過,過去台灣醫療界曾出現「五大皆空」的問題,即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醫師短缺,醫學系畢業生對這些高壓、高風險、低收入的科別興趣缺缺,甚至縮減為「四大皆空」。有醫師透露,目前婦產科與小兒科人力已有改善,但一般外科、胸腔外科、心臟外科仍存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且此現象已持續多年。
醫界人士分析,外科人力短缺的主因與健保制度息息相關。由於外科收入相對較低,卻須承擔較高的醫療糾紛風險,並長時間值班,工作壓力大,影響生活品質,導致年輕醫師不願投入。即便小兒科情況有所改善,仍有許多醫師選擇轉向診所發展,而非留在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