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大揭關鍵數據!40歲起篩檢大腸癌 死亡風險驟降4成

    2025-07-03 11:59 / 作者 游騰傑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到,及早篩檢大腸癌可望降低死亡風險。游騰傑攝
    大腸癌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且其發生率在國人癌症中高居第二。台大醫院今(3)日公布最新社區研究結果指出,若將糞便潛血免疫檢查(FIT)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至49歲,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發病風險可減少約四分之一,死亡風險更可下降達四成。

    台大醫院最新社區研究顯示,將糞便潛血免疫檢查(FIT)篩檢起始年齡由50歲提前至40至49歲,不僅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也能有效減少死亡風險。該研究成果於2025年6月12日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為全球推動年輕族群腸癌預防政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這項研究由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邱瀚模教授與公衛學院陳秀熙教授領銜,結合基隆與台南市超過50萬名40至49歲民眾的社區篩檢資料,進行長達17年的追蹤分析。結果發現,研究發現提早篩檢組的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年26.1例,顯著低於僅從50歲開始篩檢者的42.6例。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年7.4 例降至 3.2例,風險減少超過 50%。

    研究同時發現,調整多項變因後,早期篩檢組相較對照組的大腸癌發生風險下降 21至25%,死亡風險則下降 34至39%。若提早啟動篩檢,每檢查 1548 人即可預防一例大腸癌,顯著優於從50歲開始檢查所需的 2079 人。

    研究發表後,《JAMA Oncology》並邀請哈佛大學專家撰寫評論文章指出,這項觀察性研究為目前缺乏隨機臨床試驗支持之年輕族群腸癌篩檢政策,提供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此成果也與美國預防醫學專責小組(USPSTF)自2021年起建議將篩檢年齡下修至 45 歲的趨勢相符,進一步證明東亞地區民眾可從更早期的篩檢中獲益。

    邱瀚模表示,這項研究證實,透過FIT檢測進行早期篩檢,不僅能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也有助於抑制疾病的整體發生。特別是對40至49歲的高工作力族群而言,意義深遠。目前台灣40至49歲民眾的大腸癌發生率,無論男女皆居全球前三名。邱瀚模強調,不能觀望歐美諸國的決策再跟進,必須要有自己的對策。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大腸癌是國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過去以50歲作為篩檢起始年齡,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已明顯觀察到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身體機能也可能提早衰退,是否將篩檢年齡向前調整,正是當前公共衛生的重要課題。他強調,這項研究結合全國性資料,證實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是防癌工作上的一項重大里程碑,值得高度重視。

    國健署長吳昭軍也指出,癌症一直是全民關注的健康議題,其中大腸癌每年新增個案超過1萬7千例,發生率高居第二,顯示其防治工作極為關鍵。根據過去資料顯示,透過篩檢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達29%,死亡率則可下降35%,足見早期發現與治療的重要性。

    他補充,國民健康署已於今年1月1日正式將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若有家族史者更下修至40歲,台大研究帶來很強的科學證據,證實下修篩檢年齡,對未來整體大腸癌防治有很大的助益。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