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急診醫學部醫師李建璋20日支援,當天留觀病人高達130人。翻攝自李建璋FB
台灣醫護人力荒影響量能,業界與中央共商解方,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21日分享「門診抗生素治療計畫」第一線觀察,上週急診留觀病人超過130位,擠滿走廊兩側,其中4位病人轉到門診接受抗生素治療,打完就能返家,「以台大醫院2000多床來看,如果能讓這類病人平均縮短1天住院,就等於每天釋出將近600張床位,」遠比增聘護理師還要能增加有效床位。
李建璋21日在臉書分享「門診抗生素治療計畫觀察與省思」,他表示為了不與臨床脫節,每個月會抽出一到兩個假日回急診支援,20日就碰到空前盛況,留觀病人有130多位,已經擠到台大醫院院史館前的大廳,走廊兩排全是病人,他不禁感嘆,「走廊醫學」在高齡化社會下其實早已司空見慣,但今日仍感覺特別震撼。
李建璋說明,20日當天用3小時完成所有迴診,看了45位病人,其中有12位順利回家,有6位病人符合條件轉門診接受抗生素治療(OPAT),其中4人願意接受這個方案。
他進一步說,如果這4位病人留下住院,至少會占用超過40人日的住院床位,但透過OPAT,病人們當天下午就能直接返家,「加上院內再釋出5、6床,結果是大廳兩側的病人幾乎清空,這種成就感真的無以言喻。」
李建璋解析,目前OPAT僅限於急診較輕微的疾病,但實際操作後發現潛力遠比想像大,「過去傳統觀念認為菌血症抗生素必須打滿十四天,但現在的治療觀念已經修正,只要病情穩定、退燒超過48小時,就能降階治療甚至口服。這樣的時機正是病人可以返家、改由OPAT的最佳切點。」
李建璋說明,感染相關疾病占了全台大醫院住院病人的3成以上。以台大醫院2千多床來看,如果能讓這類病人平均縮短一天住院,就等於每天釋出將近600張床位,「縮短住院日數,遠比增聘護理師還要能增加有效床位。」
此外,若要擴大住院病人轉OPAT,李建璋認為,必須克服三個人性與制度慣性,第一,對年長病人來說,住院環境舒適而安全,一旦上排上床位就會覺得那是「權利」,要他返家治療往往有抗拒。急診則不同,環境擁擠不適,接受OPAT治療的意願相對高。
第二,對主治醫師來說,住院轉OPAT並非沒有風險,一旦病人在門診治療過程中惡化,責任就必須由決策的醫師承擔,而病人如果留在醫院住院 風險則是由整個醫療團隊共同分攤。第三,對醫院而言,如果沒有補償機制,病人減少住院會直接影響收入。
但三點困難其實有解方,李建璋舉出歐美部分地方實施「Shared Savings Model共享節省制度」,它是責任醫療組織(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 ,ACO)以及價值導向醫療(Value-Based Care)的核心概念之一,讓醫療院所或照護團隊若能在確保病人品質的前提下,把醫療成本降低,「省下來的錢」會由保險支付方(例如健保)和醫療院所按比例共享,這樣可以同時鼓勵OPAT,又確保醫療品質。
李建璋強調,OPAT不能只強調對醫療系統和醫院營運的好處,事實上研究已經證明, 對病人也是有直接好處的,病人在家裡可以減少院內感染的機會,老人家在家也不會發生譫妄的情況,還有在家裡的活動自理, 也會加速疾病後的康復,實行OPAT時,病人的感受與溝通很重要,「周末短暫的急診臨床經驗已經看到了部長和署長推動OPAT成果,如果能夠進一步設計配套朝向住院病人推廣,會是緩解目前紓解床位緊張、護理人力不足最容易立竿見影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