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一家畜牧場的雞蛋11月初驗出芬普尼含量超標。彰化縣衛生局提供
彰化文雅畜牧場爆出芬普尼雞蛋風波,雖然中央第一時間下令禁售,但逾5萬顆問題蛋卻仍流入台中、新北,引發全台食安恐慌。事件不僅考驗稽查效率,似乎也暴露出台灣雞蛋安全管理在跨部會協作與制度設計上的結構性漏洞,《太報》採訪主管機關農業部、衛福部,及管制第一線的衛生局,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直言「農政、衛政不同調」恐怕是造成問題雞蛋外流的最大關鍵。
彰化文雅畜牧場的雞蛋複檢芬普尼仍超標,縣府封存全部禽蛋。彰化縣政府提供
文雅畜牧場遭檢出雞蛋芬普尼超標,主管機關第一時間祭出「禁售令」,沒想到,不到幾天該牧場蛋品卻仍能離場、跨縣市流通,到底是哪一環出了問題?制度本身是否存在讓業者「鑽空隙」的漏洞?現行溯源系統是否足以防堵違規蛋?又該如何避免「先抓到牧場、蛋卻照樣流出」的荒謬情況重演?這些問題,正考驗中央與地方主管單位的管理效能與協作機制。
當記者詢問農業部與衛福部時,衛福部食藥署強調,雞蛋移動管制措施由農業部管理,源頭掌握在農政單位;農業部則指出,具體執行的單位是「彰化縣動物防疫所」,但也坦言每個環節都需檢討。同時,農業部也強調,能追查出問題雞蛋的流向,全賴現有的「溯源系統」,否則過去無法做到。
抽驗陰性即解禁 「以偏概全」不符合科學彰化衛生局長葉彥伯接受《太報》電訪時指出,他認為造成問題雞蛋外流的關鍵在於「農政、衛政不同調」,短短一天解禁,就導致5萬7千顆芬普尼問題蛋流入市場。
回顧整起事件事件時間軸顯示:
11月7日,彰化縣衛生局通知各縣市將過去一個月來自文雅畜牧場的雞蛋下架;
11月8日,彰化縣動物防疫所以「抽驗陰性」即解除移動管制;
11月9日,文雅畜牧場誤以為全面解除管制將蛋品出貨至新北、台中,隨即在台中又被檢出芬普尼超標。
11月10日,衛福部下令全面下架,不分批號與日期。葉彥伯說明,彰化動物防疫所根據《動物用藥品管理法》規定,以「抽驗陰性即解除移動管制」,但他認為,這並不符合污染的複雜性,難以代表一萬多隻雞的整體狀況,他直言:「還沒抓到污染源就解禁,是不科學的。」
葉彥伯談到,每隻雞汙染情況都不一樣,不同批號、不同日期的蛋污染程度不同,「抽一批十顆蛋不代表全部雞隻的真實狀態」,因此在後續抽驗,衛生局發現污染源都還在,所以再跟動物防疫所反應,因此11月9日就又恢復移動管制。
臺中市食安處11月10日到「龍忠蛋行」抽驗源自文雅畜牧場雞蛋,檢出芬普尼含量 0.05 ppm。台中市府提供
跨縣市監管力度不同 存在訊息斷點葉彥伯指出,彰化可及時掌握縣內蛋車與食品業者,但台中蛋行自載至畜牧場的動態,彰化衛生局無法即時得知,這顯現「跨縣市管理」涉及不同衛生局與農政單位,其中可能存在訊息斷點與管轄限制,各縣市對下游業者管制力度不同,也導致回收速度與比率差異。
因此他建議,中央防檢署應建立更嚴謹的解管標準,明確抽驗設計、時間間隔與合格門檻,確保污染源排除後再解除管制,避免「一次陰性即解禁」再次造成風險。
食藥署擴大抽驗 監測洗選場及後市場隨著雞蛋食安風波延燒,食藥署近期啟動「114年洗選蛋擴大抽驗計畫」,針對衛政機關監管的洗選場,並透過風險分層監測,優先鎖定高風險縣市,且以「蛋雞場密度」、「是否接近違規牧場」及「近3年有無合格紀錄」等風險因子,擴大抽驗與文雅畜牧場同屬籠飼雞蛋(溯源編號C),額外抽驗至少100件雞蛋,其中高風險產品約佔55%。
除了食藥署祭出加強抽驗的做法之外,政院食安辦作為政院幕僚單位,此次似乎並未發揮「跨部會」協調的角色,也引發討論。事實上,食安辦本應負責行政協調、法規管理、風險預警與資訊整合,發揮跨部會的關鍵功能。但在這起事件中,食安辦被質疑幾乎成了「隱形人」,無法有效介入。
據了解,食安辦此次角色極為有限,未能有效擔任中央與地方、各部會間的溝通橋樑,後續衍生出各自為政、協調失靈的多頭馬車現象。此次芬普尼雞蛋事件暴露的恐怕不只是抽驗制度的漏洞,更凸顯台灣跨縣市、跨部會協作的缺口。若不立即建立明確、高效且強而有力的跨部會協作機制,下一波食安危機,不論是毒蛋、毒肉或其他食品污染,都可能再次面臨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