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荔枝出生的第一年,我們忙得可多了。前陣子收到某出版社邀請寫書本推薦文章,翻開的瞬間,把我當新手媽媽的焦慮感都喚起了。
忙著和自己的爸媽、公婆溝通育兒觀念,包括母乳有多好,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甚至對小孩的方式,無不希望可以掌控在手;忙著在小孩睡著瞬間按下計時器,看看這波睡得夠不夠;忙著在哺乳完記錄這次是左奶開始還是右奶,下次嬰兒才吸得飽;忙著在數孩子有幾顆牙、長了幾公分、肚子有沒有肉,每月給醫師看兒童手冊總像在看成績單;忙著計算副食品的冰磚要加多少水打成泥,幾樣肉?幾樣菜?飲食夠不夠均衡;忙著在孩子睡著後上傳照片跟影片,最好有空寫下育兒日記,深怕忘記孩子的成長過程。
林偲倩陪著大女兒荔枝與小女兒蜜柑一起探索自己,也重新認識了自己。(圖片來源/林偲倩)
一個職業的養成總有大量的知識、實作,但是世界上並沒有一種課叫「父母先修班」,當了父母好一陣子,才知道孩子怎麼養並沒有SOP,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如此獨一無二,摸索了好久好久,才認清「教養沒有專家」。
但是了解孩子在每個時期生理與心理的特質、變化,確實在育兒的路上幫助不少,因為預先了解了孩子的狀態,使得自己漸漸緩解了焦慮,那些擺在書櫃上的大量與兒童、育兒相關的書籍,也滿足了我對這神秘生命的好奇。
跟鄒尼時不時會聊到,因為有了第一個孩子的經驗,第二個小孩我們的焦慮就少了一些,當時我常在思考,荔枝敏感細膩的個性究竟是來自於天生特質,還是初為人母人父的緊張焦慮使然?
也許都有,不過我們總以為父母的影響超乎想像,但看過研究其實通常是太高估了自己,生命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她沒那麼好左右的,現在被你左右的那些,未來某天她也會死命拿回自己的選擇權。
這半年每幾個月就會經歷蜜柑大變身,才睡一個晚上起來,就像是在夢中吃滿惡魔果實般,情緒強度大很多,之前難過、生氣、挫折會倒地哭,後來改成尖叫與揮動雙手打人,當時我只傳了一個訊息給鄒尼:「蜜柑開始會生氣打人了,情緒波動比較大,姊姊被打了,我也被打了,她長大了,需要一些時間練習,我們陪她。」
而現在,蜜柑會說出自己生氣,當然也會忍不住抓姊姊的頭髮,抓完以後發現自己又出手了,如果良心發現就會去秀秀姊姊,或是用其他方式示好,當然也會有想逃避的時候,這些互動都顯示著她正在認識自己與他人。
而荔枝在四歲以前,敏感、內向,四歲以後開始喜歡以自己的步調與人連結,有時在眾多人面前感到不適時,回頭也能說出自己的狀態是因為誰是第一次見面或是人太多,不想被他人關注的心情,也能安心表達讓我了解。
因為去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我們的焦慮得以轉化,再仔細去感受兩人個性的不同,試圖理解她們目前在經歷什麼,能走進她們的世界裡,協助說出來她們的心情,都是很好的辦法。
有太多朋友覺得我怎麼會選擇做一個全職媽媽,孩子初生之年我也不確定我的選擇是基於什麼心情,但這四年半來,我漸漸清晰,在我眼前的生命是多麼令人…我其實無法找出形容詞去形容,我只是覺得,能全心陪伴兩個生命渡過他們生命重要的前幾年,是我莫大的福份,她們吸乾我,卻也滋養了我,就是這麼奇妙的感覺。
更多太報報導
離婚、孩子、完整的家?我是為了拯救婚姻生下來的孩子,但我的孩子讓我完整了自己
「被隱形的孩子」12歲腦麻兒被身家上億父親禁錮在家數年,身心封閉從未上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