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重新找回人之間的連結與感動」台東長濱野市集:讓我們回家生活去

    2019-11-12 09:25 / 作者 洪采姍

    你到訪過台東縣長濱鄉嗎?在我記憶中,只記得歷史課本上的長濱史前遺址,還有八仙過海傳說的八仙洞,台北俗如我,對這裡的認識淡薄;但事實上,在這片靠山面海,得天獨厚的土地上,正有一群人群聚一起,重返鄉野,要打造台東縣第一個農事與創作結合的生活聚落——長濱野市集。


    這群重視環境、友善耕作的小農,有的是在地居民,有的到過城市後又返鄉,也有從城市移居過來的青年,共同在這裡尋求一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在2018年11月,他們因共同的願景集結,正式成立了「野市集合作社」,一起推廣自然農法、銷售農產、行銷在地文化,要透過產業六級化轉型,吸引年輕人回鄉,讓美好的傳統文化得以保存與傳遞。

    野市集夥伴一戶一菜聚會,溫馨可愛。(圖片來源/長濱野市集Facebook)

    蔡班長的阿美族海鹽,找回祖先之味

    目前野市集的據點,就落腳在長濱竹湖村的永福野店,我們到訪的這天,恰好是「海鹽文化與製作體驗」,由人稱「蔡班長」的蔡利木理事長,帶著大家體驗阿美族傳統的海鹽製作。 



    這個古早的做法本來就要失傳,但是蔡班長憑著他兒時看長輩在海邊舀海水的記憶,加以詢問當地耆老,土法煉鋼了好幾個月後,才終於找回這套方法。

    蔡班長以阿美族古法製成海鹽。(圖片來源/永福野店Facebook)

    為了提取較乾淨無雜質的海水,他們必須觀察海流與地形,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海水;將撈取的幾桶海水扛回家後,首先必須過濾雜質,像是礫石、細砂、木炭等;再來就要進到最辛苦的煮水與翻炒,將海水倒入大鍋爐後,一邊控制火候一邊翻炒以防燒焦,還要持續倒入新的海水。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八小時,才能精萃出最後的鹽巴,可以說是耗時又費工,不過有時能因為不同的火侯變化,淬煉出如水晶般美麗的鹽花,讓人讚嘆這項技藝的奧妙。

    如水晶般美麗的鹽花。(圖片來源/永福野店Facebook)

    這只是當地珍貴文化資產的其中一項,長濱鄉除了阿美族聚落為主外,也涵養了布農族、葛瑪蘭族、漢人與馬卡道族,族群融合多元。為了讓訪客更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蔡班長在自家後院用木板、竹子和茅草,建了一個「文史走廊」,大約兩個黑板的大小,貼滿了他自行收集來的簡報資料,從日據時代,一路到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細訴原住民族的點點滴滴。



    頭髮花白的蔡班長,其實年輕時也在外地工作,甚至曾到國外工地打工,一直到50歲後為了照顧年邁母親,才返鄉回到長濱。經歷過漂泊的蔡班長,仍保有原住民的樂天知命,他一邊講古,一邊拿起一根小竹條對半割開說:「這是我們祖先會用的『竹占』,當我們有什麼東西不見了,他們就會用這個方法占卜看要找哪個方位。」有人舉手問班長要怎麼看,他說他也不知道了,「不然你可以打電話到墳墓去問我祖先!」惹得眾人哈哈大笑。 

    讓在地好故事,深留訪客心中

    找回傳統文化,正是野市集成立的重要目的之一,他們希望藉由舉辦體驗活動,讓更多訪客認識珍貴的傳統文化。



    負責推廣在地旅遊的合作社經理王偉綺,當地人都叫她「阿米娜」或是「阿米釀」,阿美族語毛線衣的意思。本來在桃園工作的她,熱愛大自然,一次台東民宿工作的機會,讓她來到了長濱,便再也不想離開,後來也因緣際會下在當地認識了丈夫,兩人一起成立弓作室推廣弓箭文化,也種洛神花做果醬。

    阿米娜(左)與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創社理事主席陳來紅(右)。(攝影/王翠菱)

     「我從桃園來到長濱,發現這裡有很多可說的故事、值得介紹的風景,例如:部落的傳說、吳神父的故事、安通越嶺道、金剛大道、石門溪、長濱觀景台、烏石鼻漁港等,所以想要開始推廣深度旅遊。」目前不定期在假日推出的野文化體驗,就是由阿米娜策劃,合作社夥伴共同舉辦的,除了蔡班長的海鹽體驗外,也有月桃編織課,將來還可能推出芒草掃把手作,當地的文化資產豐富滿溢。



    她認為籌組合作社,就是為了讓每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外,更能規模化、多樣化,也能一起分工,「像是一些烘乾、冷藏設備大家可以共用;秋葵產季時,也能一起研究怎麼包秋葵水餃。」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為彼此解決問題,就是合作社希望能做的事。

    從城市來的工程師,契作友善香草

    除了文化保存外,延續當地的傳統農業,並做出六級化轉型的創新銷售,也是合作社的重要任務,首先就是恢復自然友善的耕種方式。 



    合作社發起人之一的李登庸,我們叫他登庸大哥,是從城市移居到此種田的青農。他原是忙碌的工程師,但二十年前臺灣電子產業漸漸走下坡、出口條件越來越差,他很努力工作卻看不見前景,更感嘆當時身邊的人都是先撈一筆再說。後來當他開始從事野生動物調查工作,發現臺灣擁有許多豐富的天然資源,「如能好好愛惜運用,應是能永續發展的。」

    登庸大哥的帥氣身影。(攝影/王翠菱)

    透過朋友的介紹,他來到了長濱,與太太一起從事有機農業。剛開始並不容易,缺錢又缺人,田地的規格也不好,灌溉系統都要重新去牽,田不方正,有些地方會積水,有些地方則有石頭,花了許多力氣整理。



    嘗試種過一些蔬菜與黃豆,可是往往剛長出芽苗時,就被附近的小鳥或是山羌吃掉了,有次登庸大哥早上來看到「有些山羌吃完要離開,卻被我們的柵欄卡住了。」他還要幫忙搶救把他心血吃光的兇手。



    後來他們改種香草,發現除了能製成精油、純露等高經濟價值產品外,還可以防蟲害,像是左手香、薄荷、迷迭香、龍艾、甜茴香等,目前也與生產保養品、洗潔用品的廠商契作,天然香草是很好的原料。

    用天然香草砌成的花草茶。(圖片來源/慕樂諾斯自然農法Facebook)

    登庸大哥的其中一塊田就在永福野店前方,不過你若走過去可能難以辨別,看來就像一片荒地。他不像慣習農法把地整得清楚分明,分行隔列種植,而是以「盡可能提高生物多樣性、真菌多樣性」為目標,將不同作物雜作在一起,讓農地的生態系統豐富多元。慢慢培養回來的地力,也使他們後來在種植秋葵時輕鬆許多,每一根都又長又肥,並以慕樂諾斯自然農法品牌銷售,「多虧我們過去都是鬆散管理的自然農法,才有辦法讓它在裡面自己繁殖。」



    登庸大哥預計未來要在香草田間,種植可萃取精油的大樹,讓海岸山脈的森林得以一路延續下來,重返綠意盎然的鬱鬱大地。

    回到故鄉來,格格種蓮花

    各路人馬慢慢在長濱集結起來,但其實他們每一戶都住得很遠,彼此會開玩笑說:「十公里以內都是鄰居!」



    花格格的家就在離永福野店三十分鐘車程的南溪,海拔大約300公尺。 



    會叫做花格格,是因為她非常喜歡種花,原是本地人的她在年輕時也跑到了台北工作,那時她為了維持種花的興趣,在淡水附近的小山上租了一小塊地,每到假日就迫不及待去照顧她的花兒,一有花苞就趕緊載回家裡,怕被路過的人偷了。



    在城市工作的壓力太大,孩子們又都長大了,於是她就回到家鄉,利用南溪老家荒廢的梯田、水資源種植蓮花。這裏的山泉水清澈無比,她也堅持不噴農藥不施肥,用自然農法友善耕作,她說自己養的狗還會跳進池裡游泳,有時一游就是一個鐘頭,快活得很!

    花格格的蓮莊以山泉水灌溉。(圖片來源/花格格蓮莊Facebook)

    剛開始她販售蓮花盆栽,寄售在全國花店,「結果整株被偷挖走!」果然格格以前的防範措施是對的,美麗的花朵誰都愛。後來她也試著開發後端產品,像是蓮花凍與乾燥的蓮花茶,紫色的花瓣富含花青素,在水中展開彷彿又帶回了一個夏季。

    將蓮花曬乾製成蓮花茶。(圖片來源/花格格蓮莊Facebook)

    「以前在台北要花錢住房、買食物、衣服跟化妝品,但回到這裡後,反而錢都省下來了!」雖然現在的收入不那麼穩定,但跟以前相比卻輕鬆了好幾倍,日子悠然愜意。她說自己喜歡合作社夥伴的自然、互助、和諧、直接,這應該也是在都市裡,漸漸遺失了的一種品質吧。



    其實除了蔡班長、阿米娜、登庸大哥、花格格,野市集還有許多不同夥伴,各個身懷絕技,種植像是咖啡、果樹、稻米、薑黃、芭蕉等等的作物,或是會作陶器、編輯、皮雕的藝術家。我很想稱這群野市集的夥伴「復興者聯盟」,他們正在透過雙手雙腳實踐,重新將人們遺忘已久的傳統、自然、美好復興回來。



    下一次若你來到台東,別忘了來長濱野市集走走,認識這一群草地英雄吧!

    作者:Amazing,為與國立東華大學合作之專案 指導單位:林務局 文章出處:在鄉 - 創造地方永續的魅力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