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核去何從3-3】李敏:只花300億就能讓核電延役每年可發400億度電 台灣為何不做?

    2025-05-17 07:50 / 作者 吳馥馨
    台灣邁向非核家園前夕舉辦「核融合論壇」,清大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直言,台灣「返核之路」若選核融合反應器,言之過早。吳馥馨攝
    清大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幫台灣算一筆帳,1小粒核燃料丸能發2,044度電;同樣的熱質,燃煤發電卻要燒掉1噸煤。台灣只要花300億元就能讓3座既有核電廠延役,每年還能發400億度無碳電力,為何不做?

    李敏昨天(5/16)以「核能 何能 如何能」為題,在「2025核融合論壇」發表專題演講,李教授登台不改學者本色,從原子、質子、中子、電子、核子講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幫現場200多位聽眾,把「核分裂」、「核融合」原理上了一堂物理課。

    但有別於業界對核融合技術充滿信心,政治人物對新一代核能懷抱期待;李敏反問,迄今核融合技術都只在實驗室階段,要靠這個技術發展核融合反應器,要等到哪一年?難道只能一直說「總有一天我會做到」,台下聽眾也隨之哈哈大笑。

    李敏直言,核融合反應器面臨多項挑戰;光是反應溫度侷限為10倍太陽核心溫度的電漿,就很難突破。另外,李敏也認為,核融合還是會產生核廢料,只是比較好處理。

    1小粒核燃料丸發電能力媲美1公噸煤

    回過頭來看我們既有的傳統核能技術,仍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輸貯方便、添加一次燃料就可長期運轉的優勢。李敏對比,1小粒核燃料丸能發2,044度電,與燃燒1噸煤的發電量相當,雖然有核廢料要處理,但和其他發電所產生的廢棄物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李敏表示,核電之所以不受歡迎,除了公眾對核安、核廢料處置的接受度,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客操弄、利益團體的挑撥,以及國家本位主義的介入。另外,核電廠也因大型機組讓施工期程及經費不易控管,近來各國新建電廠,除了中國總能如期完工,法國、芬蘭、英國的工程都是延宕的。

    至於SMR小型核電站,李敏分享,他曾出席國外一場國際活動,正當各國代表興奮的談論SMR將即問世,他立即提問,若台灣想訂購一部,2032年交貨、固定價格,誰敢來投標?卻沒人敢講話。李敏斷言,SMR即便商轉,初期發電成本一定非常高,甚至比天然氣發電還貴,而且也會產生核廢料。

    台灣「返核」靠新技術?李敏澆冷水

    最後,李敏下了一個結論,台灣「返核之路」的選擇,核融合反應器,言之過早;籌建小型模組反應器(SMR),緩不濟急;若規劃新建第三代反應器,恐怕也有工程經費龐大、工期延後的風險;最務實的辦法,就是讓現有3座核電廠延役,核四商轉。

    李敏並拿出數據,全球有417部核電機組,其中有超過160部已運轉超過40年,有35部運轉超過50年,台灣為何不用?

    他認為,用核能有風險,但不用核能也有風險。為什麼越來越多國家重新選擇核電,就是看中其電價穩定,以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優點。

    李敏表示,過去他曾痛心疾首的以「終日我灌溉薔薇,卻讓幽蘭枯萎」來形容20年前台灣積極發展綠能,卻對核電不屑一顧的心境;如今他再以這句話形容,當今社會大家一心灌溉的薔薇就是核融合技術,卻讓傳統核電延役這朵幽蘭枯萎。他認為「核融合」還要很久、很久...,現在真的還看不到可以讓他信服的東西。

    李敏反問,只要花300億就可以讓台灣3座核電廠延役,每年可發400億度電,為何不做?不希望核三2號機除役後,真的就是台灣核能發電的句點。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