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廠。取自網路
為台灣發電40年的核三廠2號機,今日(5/17)午夜停機;至此,台灣進入「非核家園」。但隨著小型核電站(SMR)及核融合技術發展,接下來,核電之於台灣到底是打上句號、還是逗號?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簡又新以「新節點的開始」來形容台灣正在面臨的十字路口。
在台灣即將進入非核家園的前一天,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聚界潔能公司、台灣淨零排放協會舉辦「2025核融合論壇」。由於核融合技術標榜安全、且不會產生難解的核廢料,過去曾被《時代雜誌》報導譽為「能源聖杯」;其如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也被形容為「人造太陽」;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說「得核融合者得天下」之語。時值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會議室擠進200餘人,座無虛席。
除了主辦單位及獲邀學者,李前總統之女、李安妮也以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身份參與;集團旗下有民營電廠售電給台電的遠東、台塑,則分別派亞東、南亞等關係企業高層與會;展現各界對新一代潔淨能源技術的關切。
台灣邁向非核家園前夕舉辦「核融合論壇」,(左二起)清大特聘教授李敏、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簡又新、聚界潔能董事長谷月涵、聚界潔能亞洲區總經理張立荃。吳馥馨攝
台灣邁向非核家園前夕舉辦「核融合論壇」,李安妮以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身份參與。吳馥馨攝
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簡又新在活動開場時表示,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核管法),替核二、核三延役開一條路,雖然5月17日核三2號機正式停役,但向後看幾年,此刻是一個新節點的開始。
台灣9成以上能源仰賴進口,又是出口導向國家,品牌大廠已要求台廠供應鏈要在2030年前改用綠電、清潔能源。政府則表示,新一代核能若清潔無害則可接受。
但簡又新坦言,擺在眼前的現實卻是「核融合」短期內看不到商轉機會,至於長期要多久?只能說,很多國家都在投資、各國都在努力,但,很難說在哪一天。
台灣邁向非核家園前夕舉辦「核融合論壇」,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簡又新形容這是台灣「新節點的開始」。吳馥馨攝
有別於各界態度保留,聚界潔能董事長谷月涵卻深具信心。谷月涵表示,核融合技術已不再是科幻電影故事,他並請大家想像一下有太陽能量趨勢的世界,不僅潔淨,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谷月涵介紹,核融合技術下,每單位質量所產生熱能是煤的100萬倍之多,更是核分裂的4倍。傳統核分裂產生的高階核廢料,半衰期長達120年,但核融合技術中,氘氚技術12年,而聚界能源掌握的氫硼技術則沒有核廢料。此外,核融合也不會產生核分裂的連鎖反應,只要停止能源輸入就會停止反應,不會有熱失控的風險。
台灣邁向非核家園前夕舉辦「核融合論壇」,聚界潔能董事長谷月涵表示,核融合技術已不再是科幻電影故事。吳馥馨攝
核融合吸引全球60家業投入120億美元谷月涵表示,核融合技術在2021年至2022年已有重大技術突破,2021年12月在美國已成功點火測試,2022年底Q值達1.5;2023年Q值達1.9,今年4月7日的Q值約達4。
所謂Q值是指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Q值大於1,代表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
谷月涵表示,核融合技術已從物理學理論,如今已變成工程問題;
舉凡科技業的Google、Amazon、微軟、SONY;能源業、投資業、製造業等,皆大舉投入核融合產業,投資額已約120億美元;各國政府也相繼從戰略、預算及法規面投入資源。即便過去力挺燃煤發電的美國總統川普,最近也說要發給新一代核電技術更多執照、鬆綁更多法規。
谷月涵介紹,全球已登記的核融合公司已超過60家,約有一半在美國,發展的技術也從傳統的托卡馬克,到各自嘗試不同路線。若以現在估算核融合商機在25年後每年能達到5,500億美元,意味著這60家新創公司都存活到25年後,相當於每家都有百億美元營收。
歐美日中已相繼投入 台灣呢?最早投入核融合技術的歐洲ITER(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公司,迄今已投入600億歐元,過去雖然帶動很多技術發展,如今進度卻已落後民營企業。
英國脫歐後,也從ITER抽身,發展自主核融合路線。
美國核融合技術生態系則以民營企業主導,30家公司約已投入100億美元。
中國也有25家核融合相關企業,但8成都是國營企業,他們有些專注在核融合技術,也有發展核分裂混合技術。
日本發展比較保守一些,專注在材料科技、精密製造領域;似乎有意做全球核融合反應器生產鏈要角,未必研發自有的核融合技術,但在生產供應鏈上扮演關鍵角色。
最後,谷月涵反問,那台灣呢?
谷月涵畫了一個圖像,他認為,
台灣在半導體界有領先技術,在材料科學、精密製造領域都非常強大,最起碼可走日本路線;當然啦,台灣又有點像美國,民營企業投入研發自己核融合技術的可能性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