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TGECA)與世台聯合基金會(STUF)在紐約氣候行動週期間舉辦「從女孩到阿嬤:性別回應的氣候解方,邁向跨世代的公正轉型」活動。李佳穎攝
全球已經有許多報告指出,女性在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中首當其衝,而極端氣候更是加劇性別不平等,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舉行期間,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TGECA)與世台聯合基金會(STUF)共同在場邊舉辦論壇,共思解方。
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舉辦的「紐約氣候行動週(Climate Week NYC)」於聯合國大會期間也同步在紐約展開,來自台灣的民間團體舉辦3場活動,TGECA與STUF共同主辦「從女孩到阿嬤:性別回應的氣候解方,邁向跨世代的公正轉型」,邀請跨國專家學者共思解方。
呼應今(2025)年紐約氣候行動週的主題「Power On」,TGECA創辦人陳惠萍指出,氣候變遷的衝擊並非人人平等,女性、邊緣群體與經濟弱勢者往往面臨更大的挑戰;儘管氣候週有上千場周邊活動,但明確與「性別」相關的主題卻不到20場,這凸顯了將性別視角納入氣候正義的迫切性。
全球知名的環保運動家、「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倡議」(The Fossil Fuel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Initiative)創辦人Tzeporah Berman指出,超過8成的氣候難民是女性,許多人在災後面臨性別暴力、流離失所與資源匱乏,凸顯氣候變遷不僅是環境與科學挑戰,更是倫理與人權危機。
Berman另外指出,化石燃料是最低效能源系統。地球67%的化石燃料僅用於生產和運輸更多化石燃料,真正用於電器、交通與發電的僅27%。全球約一半船隻運送的貨物是化石燃料,因此若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實際需求將減半,各國需可以發展多元化經濟,開發綠色產品與服務。
享譽全球的人道主義者與暢銷書作家Zainab Salbi表示,氣候變遷並非「性別中立」,女性因為長期處於社會邊緣,更在災難中首當其衝。研究顯示,氣溫每上升1度,家庭暴力增加近 5%,熱浪更使女性謀殺率上升近3成。
Salbi以伊拉克為例指出,「氣候變遷」這種抽象語彙難以打動人心,但當談到底格里斯河乾涸、九成棕櫚死亡與沙塵暴奪命時,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危機,因此必須用貼近在地文化的語言敘事,才能喚起共鳴。
氣候科學家Miriam Nielsen提醒,性別角色建構也會影響男性,例如在依賴駕車的社會中,男性在山洪暴發時死亡率更高,因此在城市規劃、農業轉型中,必須同時納入女性、跨性別與其他弱勢群體的需求,避免不公平的調適。
TGECA的活動同時獲得教育部青發署支持,「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的青年團員林玟萱分享,TGECA在偏鄉社區與弱勢群體佈建太陽能系統,不僅減碳、增加能源自主,也創造長期財務收入,提升社群自主能力。
不過,Berman也提醒,再生能源雖較化石燃料友善,但開發仍會帶來影響,例如採礦破壞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及威脅原住民文化與女性安全,化石燃料公司常拿這些擔憂來反駁可再生能源價值,但化石燃料經濟需要比可再生能源多550倍的採礦活動。
Berman認為,化石燃料產業長期依靠龐大補貼並維繫不平等結構,使社會陷於父權、殖民主義與軍國主義的主導中。推動「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被視為出路,核心在於「不擴張、公平、公正轉型」,逐步淘汰石油、天然氣與煤炭,並確保弱勢與原住民群體能參與,共同邁向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