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熟齡世代3-3】台灣勞參率不如日韓 50+變成創意勞動力還須社區給力

    2025-02-12 08:10 / 作者 洪敏隆
    韓國重視第三人生的技能培訓。照片取自首爾50+基金會臉書
    台灣的中高齡勞參率長期低落,65歲以上不到10%,甚至55歲以上勞參率不到6成,遠低於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這些國家的中高齡勞參率較高,政府將銀髮就業跟其他健康促進生活方案結合是主因,在社區設立常設性的組織,建立利他型的就業與生活方案,作為截斷社會快速老化的政策主軸。

    日本是全世界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2017年65歲以上的銀髮族就已超過總人口數27%,該國在1976年就訂定《中高齡勞工促進就業特別法》;韓國進程跟台灣類似,都是在今年(2025)邁入超高齡社會,但該國在1991年就修訂《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而台灣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直到2020年才正式上路。

    在法案中,規定中央或地方政府必須設立銀髮人才服務中心或據點,但當初在立委任內推動法案的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感慨「立法到實務運作有明顯落差」,她指出,當初是希望參考日、韓作法,在社區成立據點協助長者就業,但現況是縣市政府都只有設立一個窗口,推動緩慢不見成效,且「職業技能沒有發展出來,缺乏讓中高齡者重新裝備自己再出發。」

    韓國中高齡勞參率,遠遠領先台灣。照片取自首爾50+基金會網站


    日本的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是公益法人組織,早在1975年成立,協助以市、町、村等的地方自治體為單位獨立營運,只要退休或55歲以上居民,參加講習與繳交會費後便可入會,至今全國的銀髮人才資源中心超過1400個據點,會員人數約百萬人。

    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會接受公家機關、家庭或企業的請託,從會員中派遣適合的人選到委託單位完成工作,工作合約履行後,委託單位會將酬勞付給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再由中心將一定比例的酬勞交付給被派遣的銀髮會員,派遣工作有公園清掃、清除海報等一般性工作,也有修屏風、紙窗等技術性工作,總計有七大類別。

    不像日韓在社區廣設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台灣仍侷限在政府機構內。照片取自北北基宜花勞動力發展署網站


    日本多元技能輔導 長者有收入又能回饋社區

    吳玉琴過去曾經觀摩過千葉縣松戶市的銀髮人才中心,印象深刻是雇用長者是負責整理地鐵站周邊的腳踏車,不只是改善腳踏車停放亂象,且在整理過程,將部分損壞的腳踏車重新修復後再賣出去,讓長者可以工作增加收入外,同時扮演著「社區維護整潔秩序」、「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多重重要腳色,成為社區穩定力量。

    吳玉琴說,在東京新宿區的銀髮人才中心,則是著重在傳統技能的訓練與傳承,讓年長會修理紙窗的師傅,將技藝傳承給有興趣的年輕師傅,並一同到社區有需求的住宅修理紙窗。

    有些銀髮人才中心提供輔導高齡人士再就業的訓練。例如愛知縣每年推出「專業建物管理員養成課程」,參加長者會員可以學到大樓管理相關的技能與知識,其修業合格者就業率達到80%;石川縣和香山縣因應人口外流,農地嚴重荒廢,推出鼓勵長者投入同業農業生產的農業園藝相關課程等。

    日本有些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則與地方政府合作「企劃提案方式事業」,主要包括教育、育兒、照護和環境等四個項目,像琦玉縣的銀髮人才中心針對照護策畫「傾聽義工」的活動,透過培訓,讓長者義工可以到當地的養老院、照顧中心、獨居長者家中去陪伴年長者。由於年齡相近,有相關需求長者更願意將心事傾訴,對其身心狀況的提升有顯著的幫助;長者義工們也在傾聽過程中,因為幫助道人,得到喜悅與自我肯定。



    首爾廣設50+學校 K–POP作曲、當劇作家不是夢

    在韓國,除了從2012年開始在300家中小型企業,聘用熟練的中老年退休者作為年輕員工導師和教練,1600位退休專家,如工匠大師「現場教授」。另有工作分享計畫撥經費僱用青少年,填補中高齡者工作時間較短,或受訓期間出現空缺的經費。此外,成立代際雙贏委員會,討論如何結合中高齡者的資產和經驗與年輕人的熱情,包括工資、工時及僱用系統使代際雙贏。

    在社區推動部分,首爾市政府設立「50 Plus 基金會(Seoul 50 Plus Foundation)」,負責整體的政策制定與資源連結、調動,並在首爾各區設立「50+學校」與「50 +中心」。

    首爾市政府希望從「學習與探索」、「工作與社會參與」、「文化與基礎設施」等面向,針對50至64歲的中高齡者為對象,結合社會福利、就業與終身學習,讓他們保持身心活躍、持續工作與社會參與。



    「50+學校」是在首爾的西、中、南、北區共經營50多個校區,主要作為學習與諮詢平台,包括職業培訓、創業支援、職涯規劃和就業諮詢等計畫。在50+學校的培訓課程很多元,像是因應全球都很夯的韓劇及K-pop,還有編劇作家及作曲家的培訓班,要彰顯的是「過了50歲,還是能有夢想!」

    「50+中心」則是在首爾各社區廣設社交空間並與當地社區結合舉辦活動,透過社群活動找到特定項目的志同道合夥伴,並提供社交空間並與當地社區結合舉辦活動,讓他們成為活躍社區再生的一份子。

    首爾50+基金會經營企劃本部宣傳合作組組長金嘉鉉去年接受韓國《今日新聞》專訪指出,在首爾這項50至64歲的中高齡者的就業創造計畫可以發現,不同年齡層的人對所期望的工作有差異。許多40多歲的人是在尋找更好的工作,尤其是辦公室工作,並希望透過兼職或投資來獲得額外收入,或加強目前工作的能力。但是,大多數50多歲的人即使收入較低也尋求穩定的工作,而60歲或以上的人則喜歡穩定的兼職工作。

    金嘉鉉在專訪提到,首爾50+基金會實施的5060職業培訓,會針對中高齡想要從事的職業和企業希望招募的職業進行分析,例如藥局職員培訓課程首輪競爭率高達11比1,並創下了100%成功完成課程的紀錄,其他像是智慧型手機使用指導員、醫院管理人員、歷史文化體驗指導員以及時裝店經理等,都是需求者跟招募者媒合度高的職務。

    韓國和日本著重在社區發展就業模式,讓長者有收入,也對社會有貢獻。照片取自首爾50+基金會網站


    如果求職者被選中投入兼職實習,每月最多可工作57小時,為期3個月,每月可獲得最多65萬1815韓元的活動費用支付。換算成時薪則為1萬1436韓元。此外,每天還提供1萬5000韓元作為教育費用。如果參加實習的求職者維持3個月的全職工作,首爾50 Plus基金會給予公司最高270萬韓元(3個月每月90萬韓元)的補助。

    「50+中心」則是透過生活、娛樂及文化項目,培養中高齡的娛樂愛好與興趣。永登浦50+中心就有21個活躍的活動俱樂部,其中一個就是排簫俱樂部,2018年因為社區居民接觸到音樂活動,對於排簫獨特的聲音和溫暖的低音著迷,一群人組建了一個新的俱樂部。

    成員不僅僅是學習音樂,還與其他人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這幾年不僅一同在漢江市民公園和安卡拉公園進行街頭表演,還在大學路馬羅尼埃公園進行公演,並訪問社區日託所等,開展各種活動,將自己所學回饋社區。

    韓國永登浦長者學習排蕭,並在社區表演,透過活躍度延緩老化。洪敏隆攝


    台灣社區據點多 仍缺結合在地就業思維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周玟琪指出,台灣中高齡就業可以結合跨部會各項社區相關計畫,如多元培力就業計畫、地方創生計畫、農村再生、勞動合作社、社區關懷據點、長照C據點、健康促進據點、樂齡學習中心、文化健康站與伯工照顧站等,開發適合長者與不同世代參與的就業機會,再進行銀髮人才在地就業跨部會資源系統與平台的連結,在高齡社會趨勢下,長者是將來活絡地方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日韓經驗告訴我們,要促進長者就業必須要有新思維、新觀念和新視野,創造「創意高齡」,銀髮族並非都是社會包袱,老人也未必就是被照顧者、社會福利的依賴者,透過創新服務和社會設計,長者都能依據自身的生活目標與需求定位,找到自己適性適量的工作參與及社會服務管道,翻轉老化的新價值,台灣才能走向成熟的高齡社會環境。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