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營建成本致耐震宅蓋不動?專家:借鑒日本、每坪最高增2萬

    2025-04-17 08:00 / 作者 徐筱嵐
    專家建議,耐震宅可師法日本,引進新一代產品,可降低營建成本並加快效率。資料照
    近期全球發生多起大地震,緬甸發生規模8.2強震、巴布亞紐幾內亞出現規模6.9地震,根據日媒統計,今年3月下旬一口氣發生10個地震。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指出,國內因營建成本高漲影響,傳統「剛性抗震」工法,以增加鋼筋、水泥磅數來提升建物耐震性能,若想蓋到媲美核電廠耐震等級,每坪營建成本將大增10萬至20萬元,若師法日本,引進最新一代「半剛接耐震」產品,可讓每坪營建成本僅增加7000元到2萬元。

    日本Weathernews報導指出,去年全球有100個規模6以上的地震,而今年3月下旬一口氣就有出現10個,顯示全球強震發生頻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劉永昌指出,儘管大地震頻傳,但國內近年受到缺工缺料、營建成本高漲影響,營建業者不易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耐震產品,讓透過都更、危老重建來提升建物耐震力的實施者也面臨困境。

    以雙北為例,常見的建築結構提升耐震性能,每坪所需增加的營建成本。全向科技提供


    劉永昌分析,以台灣傳統「剛性抗震」工法來說,要增加鋼筋、水泥磅數來拉升建物耐震性能。目前市場常見的建築結構,在雙北符合法規最低耐震性能0.24G的營建成本,RC結構約每坪28萬、SRC結構約每坪32至33萬、SC結構約每坪34到35萬,即便建商願意下重本,只到耐震0.3G,SC結構每坪得要增加10萬、SRC增加7.5萬、RC增加5萬,成本將進一步拉升2至3成。

    倘若把耐震性能拉升至0.4G最頂級安全、媲美核電廠耐震等級標準,每坪營建成本將大增10萬至20萬,相當於蓋一坪要40至50萬,甚至要更多金額,導致高強度的耐震宅在市場極為稀缺,對建商實在太不划算。

    劉永昌認為,因應市場對建物「高耐震性能」與「壓低成本」的需求,日本早有經驗,台灣蓋房屋真的要借鑒日本經驗,目前在在國內拓展市場的「柱中柱」與最新的「半剛接耐震」等相關技術工法,就是日本過去及現在運用的技術工法。

    其中「柱中柱」耐震工法是日本前一代使用過的耐震技術,概念是在結構設計完成後,針對施作樓層進行耐震韌性強化提升的配置,建物仰賴「強度」與「韌性」來抵抗地震,在同樣耐震強度設計下,韌性較強的自然抗震效果較佳,不過,使用「柱中柱」工法的建物抗耐震級數仍與原結構設計相同,業者需增加1至1.5成的營造成本,卻無法提升建物的耐震等級,若遇到超過原始設計強度的地震,保護力會大幅降低。

    劉永昌提及,目前國內引進日本最新一代、最主流的「半剛接耐震」產品,是「省成本、提高耐震性能」的高CP值解決方案,因為半剛接耐震產品是透過旋轉彈簧的機械式結構機制,來達到消能減震效果,當地震來襲,釋放部分應力集中處關鍵桿件的彎矩破壞力,可提升1樓柱體的抗彎能力。

    他強調,在「最省成本」前提下,如RBone卸震鋼甲,每坪營建成本只需增加7000元至2萬元,就能大幅提高建物耐震力1.67倍,讓0.24G柱體擁有抗0.4G的程度,直接媲美或超越核電廠的耐震等級,不需任何「維護成本」,且無論RC、SRC、SC等建築結構皆適用,就值得業者多加參考,若能廣泛應用,可解決現階段營建成本高漲、都更推動牛步的困境。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