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畫像。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現在許多手機有「修圖軟體」,可以讓我們看起來比較光鮮一些,而也有不少人打趣地說,有時修圖軟體常把您我給修得跟平常真實的我們不太一樣,甚至是判若兩人了。當然,這不盡然是壞事,當事人開心就好。
而說道「修圖」,我們都會覺得是現代人的專利,畢竟古人沒有拍照技術,就連達官顯要想被人作畫像都不是時常為之,何來修圖呢?但我們可以來聊個古人—明太祖朱元璋!他可堪稱是「近代修圖鼻祖」!怎麼說呢?在他的「明太祖坐像軸」中,他被畫得相貌堂堂、面如冠玉,但在許多流傳的「明太祖半身像」中,他卻臉形扭曲、滿布豆痕。落差之大,史上罕見。而究竟何者近真?史家眾說紛紜。
有人說,他刻意讓人把自己給畫美了,因為他怕人瞧不起他,所以刻意畫得比較儒雅大氣,畢竟一個沒讀過太多書、出身低且長年征戰,又曾經歷多年日曬雨淋、兒時物質生活短缺的人,要有畫中那般面如冠玉的容貌,太難了,所以醜畫才是真;但也有學者在《明太祖像真偽考》及《明太祖畫像考》中認為醜畫是假,有可能是朱元璋怕被人暗殺,故意不讓人知道自己的面容故而做出不真實的醜畫流傳民間,也可能是當時的審美觀並不覺得那樣是醜,反而是一種帝王異相。朱元璋本人究竟長相為何,已不可考,但畫像之間差異如此之大,無論考量為何,我們都可以客觀地說一句:這不是修圖,甚麼是修圖?
但無論是怕被人瞧不起而故意畫美、或不想讓人知道真面容以免被暗殺而故意畫醜,我們都可以窺見這個帝王的「防衛心」非常重,而且他的防衛心與不安全感還不只反映在畫像上,在歷史上,他誅殺了許多功臣,只為了怕他們會篡位,被他懷疑可能造反而惹禍上身的武官不計其數;此外,他因多疑而導致的幾起文字獄,更是讓許多讀書人膽顫。
若把他的「修圖」和敏感易怒、動輒殺人,以及常覺得有人對他不忠的舉動聯想在一起,我們不得不聯想到「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這個症狀。許多人認為這可能跟他的自卑心有關,而朱元璋確實出身低微、幼年常遭欺壓與鄙視,在征戰過程中歷經各種阿諛我詐或背叛,他若有被害妄想方面的表現,我們其實不難理解。這個開創明朝盛世的偉人,征服了整個中原版圖,但卻無法征服自己童年的陰霾與對自己出身的自卑感。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意識到有人可能會害自己或是有基本的防衛心,其實在這詭詐的世代是一種必要的自保之道,但「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是已到一種病態狀況,且往往極大的影響了個案的職能生活與表現。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有這樣的親友或同儕,該怎麼跟這樣的人相處?就精神科職能治療而言有幾點可以在生活中與這樣個案相處的技巧:
1.給「安全感」比給「正確答案」重要: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有被害妄想的個案,急著想給「正確答案」,比方說「那個人沒有要害你」、「那個人說話沒那個意思」。但在當事人的認知中,他可能就是會深信不疑某人要害他,我們當然可以點出事實可能跟他想像的不一樣,但與其辯論往往效果有限,可以嘗試給他「安全感」,讓他意識到自己要被人害到也不是這麼容易,當他有了安全感後,會有被害妄想的空間就可能會變小。
2.表達「同理」比表達「同意」重要:有時我們面對一個有被害妄想的人,難免會覺得不耐或煩躁,為了安撫他或避免繼續聽他的妄想言論,可能會表現出「對,你說得很對」、「好啦,你說得對啦」這樣的態度來設法為彼此的對話畫下句點,但這種「同意」的觀點可能會強化他那方面的被害妄想認知。比較適切的作法的是表達「同理」而非「同意」,比方說「我可以理解你的焦慮」就比「我覺得你說得很對(某人可能真的想害你)」要適切得多。
3.轉移注意力:個案花越多時間去沉浸在自己的被害妄想中,他就可能越嚴重、越不快樂,我們一般人很難靠言語去改變他的妄想內容,但可以助其「轉移注意力」,讓他不要一直把時間花在沉浸於自己的被害妄想內容中。這對當事人也是一種幫助。
4.讓自己喘口氣: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親友或同儕,辛苦了!記得找機會暫時抽離,別讓自己的心也受傷或累壞了。
當然,除了以上四點在生活中的相處技巧外,若當事人真的有相關疾病診斷,則善用醫療資源也是不可會缺的選項。
在這社會,有「戒心」絕對是好事,但若到了「被害妄想」的地步甚至是影響了自己的職能表現和人脈友情,只會徒增痛苦與職涯成本。就像本篇所提到的明太祖朱元璋,他無疑是個有成就的人,但我不認為他晚年是個快樂的人。如果您身邊有人有被害妄想或是類似的思想傾向,善用以上四點跟他們相處,可以幫助他們,也可以幫助您在跟他們相處時較為輕省。
(本文作者施以諾為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