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早餐可適量食用1至2顆綠奇異果,補充優質纖維與酵素,有助於維持排便規律與腸道健康。游騰傑攝
現代人因工作、學業壓力,常導致腸胃不適甚至便秘,為改善健康狀況,許多人透過攝取蔬果補充營養。但也有民眾擔心攝取過多水果恐導致果糖攝取超標、增加體重。對此,台灣腸道醫學會理事長郭昭宏建議,每日水果攝取量以「一個掌心大小」為一份,成人每日應攝取兩份,並優先選擇低升糖指數(GI)水果,如奇異果、木瓜、柑橘類與蘋果,有助血糖穩定與腸道保健。
便秘已成為國人不容忽視的隱憂。調查顯示,台灣學齡兒童中有32.2%曾經歷便秘(約每三名學童就有一人),其中女生發生率明顯高於男生,成年族群也常受排便不順所苦,盛行率約在15%至25%之間;隨年齡增長情況更嚴重,65歲以上長者約有四成飽受便秘困擾。
慢性便秘不僅造成生活困擾,長期下來更可能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需要社會大眾提高警覺及早因應,而造成便秘的原因多樣,其中不良飲食習慣是關鍵因素,上述學童調查即發現,便秘孩童的蔬菜水果攝取頻率明顯低於未便秘孩童,此外飲食精緻化導致國人普遍膳食纖維攝取不足,也是現代人排便不順的主因之一。
郭昭宏指出,水果可依果糖含量、糖分種類與GI值區分不同類型。過甜的水果,如荔枝、西瓜屬高GI水果,果糖含量高,可能對血糖控制造成困擾,應適量食用。而奇異果、木瓜、柑橘、蘋果等低GI水果,不僅升糖速度慢,還富含纖維與酵素,有助促進腸胃蠕動,維持腸道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水果同時也是「低腹敏水果」,對腸躁症患者相對友善,較不易引發腹脹、腹瀉等不適。但郭昭宏提醒,每人體質不同,即使是低腹敏水果,也可能在某些人身上引發輕微反應,建議可連續食用三天或三次以上,觀察身體是否適應,再決定是否作為長期攝取選項。
郭昭宏也強調,便秘問題多可透過正確生活與飲食習慣改善。民眾應每天攝取足量膳食纖維,增加蔬菜、水果與全穀類攝取,同時確保每日水分攝取量達2000毫升。此外,建議早餐可適量食用1至2顆綠奇異果,補充天然酵素與纖維,幫助排便順暢。
郭昭宏指出,每日早餐可適量食用1至2顆綠奇異果,補充優質纖維與酵素,有助於維持排便規律與腸道健康。同時,應養成規律排便習慣、避免久忍不排,以及增加身體活動、減少久坐,以促進腸胃蠕動、維持腸道功能。
郭昭宏提醒,若出現以下警訊,則應提高警覺並盡快就醫,包括便秘突然惡化或型態明顯改變、伴隨腹痛、體重減輕、貧血、解黑便或血便;長期依賴瀉劑仍無效,或排便困難持續超過兩週。這些症狀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癌等病變相關,應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以保障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