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醫院失智症新藥「欣智樂」首打。李政龍攝
衛福部今年核准二款失智症新藥,雖已在全台醫院開打,卻因療程需自費百萬元,引發失智症家庭高度關注是否能納入健保。不過,健保署今(31)日證實,首款申請健保給付的新藥「欣智樂」因缺乏長期療效數據,專家會議不建議納健保,另款「樂意保」則7月才剛申請,預估明年第1季才有結果。
衛福部今年核准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分別為美國百健與日本衛采合作研發的「樂意保(LEQEMBI)」及美國禮來公司研發的「欣智樂(KISUNLA)」,這兩款藥物都是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目前都取得食藥署藥證,全台各大醫療院所自6月底已開始施打。然而,每位患者完整療程需自費新台幣100至150萬元,由於價格昂貴,失智症家庭都希望能納入健保給付。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邀請衛福部就「因應2026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升級3.0,盤點、檢討及精進台灣失智症預防、照護、用藥等政策」進行專題報告。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指出,健保署曾在媒體面前表示最快年底可完成新藥納保評估一事,並詢問石崇良最新進度。他強調,「一人失智,全家喪志」,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算,家庭照顧一名失智症患者的顯性成本高達千萬元。若新藥能有效延緩病程兩到三年,即使藥費高達百萬元,對家庭而言仍屬划算投資。
不過,外界關注的治療失智症新藥年底納保希望,如今已確定落空。健保署長石崇良備詢時坦言,專家會議已就「欣智樂」討論,認為雖然臨床試驗有療效,但是缺乏長期的效益數字,且藥費高昂,未必符合成本效益,再加上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際醫療科技評估中心都未建議支付使用,故不建議納入健保給付;另一款「樂意保」則於7月才提出申請,目前還在程序中,預估明年初才會有結果。
石崇良強調,目前粗估國內失智症患者約37萬人,其中約一半是輕症,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使用新藥,仍需要符合一些特定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