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電影劇照。翻攝臉書葉問4(台灣)
葉問(1893—1972),是一個令許多現代人如雷貫耳的二十世紀武術家,有人說他之所以成名是因為他曾有個舉世聞名的功夫武打明星李小龍,但若說得更客觀些,應該是甄子丹所主演的《葉問》系列電影的賣座帶起了這位已逝武術家的知名度,讓他在過世幾十年後得以家喻戶曉。
在真實歷史上,葉問的一生有坎坷、也有風光,事實上,他除了真如電影所述那般打了一手好詠春拳以外,他的經營管理與行銷統御的思維應該也不弱。在他之前,詠春拳早已在中國南方傳承了一段時間了,但葉問的團隊曾花了數年的時間奔走,而在1968年成立「詠春聯誼會」,後在1974年被更名「詠春體育會」,後來詠春拳被推廣到許多國家,都跟葉問的團隊有關。
當然,也有人說是葉問的後人和徒弟們善於行銷詠春拳,才讓詠春拳得以被推廣,但客觀而論,這也代表葉問能某種程度上統御得了這許多有行銷頭腦的門人,顯見他的管理能力並不差。葉問真實的「實戰」能力如何?我相信也很好!只是我們畢竟很難穿越去當時的時空考據,但他當時的「武林地位」確實還不錯,弟子眾多且受人尊敬,被許多後輩給尊稱為「一代宗師」。
當然,他也有他人生的黑歷史,其中跟英雄片形象最不符的,恐怕是他在香港曾經染上過鴉片癮,鴉片在許多華人的印象中都算是不怎麼光彩的印記,但它早年在中國曾有個別名叫「福壽膏」,足見它可以帶給吸食者多麼大的歡愉感,但就臨床的角度而言,沾染上鴉片其實絕不是「福」也沒辦法帶來增「壽」效果,這無疑是一個名不符實的別稱。而在甄子丹所主演的《葉問》系列電影中,僅有略為影射到葉問有「吸菸」的嗜好,算是表達了對這位英雄的敬意。
葉問曾一度對教拳呈現意興闌珊的態度並沉迷於鴉片,這讓許多弟子曾經聯署要他戒菸,但他畢竟是血肉之軀,一開始自然無法說戒就戒成,但依文獻記載,後來他還真的戒成了!當時的醫療水平跟現在有段距離,在那個沒有現代醫療介入的時代,他能戒成,足見這個武術家確實有超凡的定力與毅力。
許多文獻顯示物質成癮會對造成人的工作能力下降、社交與職能適應困難,但若從精神科職能治療的角度來看,很多時候反而是一個人的職涯不順、職能發展受限、生活不平衡,才容易走上物質濫用的歧途。是以就職能治療的角度來看,幫助一個人生遭遇瓶頸的人有好的生活型態再設計、多元紓壓管道,有助於降低其日後選擇物質濫用的風險;而幫助一個已物質成癮的個案建立好的職涯規劃與娛樂治療介入,將更有助於其走出成癮的綑綁。
而在臨床上,所謂的從物質成癮中「走出來」有時不是一次就成,需經過「前思考期」(precontemplation)、「思考期」(contemplation)、「準備期」(Preparation)、「行動期」(Action)、「維持期」(Maintenance),接下來呢?有的個案「維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真的從成癮中「畢業」了,我們在臨床上稱之為「終止期」(Termination),這應該是大家最樂見的狀況,但也有人在「維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卻是進入「復發期」(Relapse),意即再次落入成癮的光景,這時,又得從新來過,再次經歷下定決心的準備、行動、維持等過程。但也有學者指出,許多個案會經歷過不只一次的「復發」與循環,到最後才真的維持住後進入終止期。戒癮是一段辛苦的過程,可能會經歷到狀況起伏,但卻未必是必輸的結果。
人非聖賢,如果連葉問這樣一個受人尊敬的武術家都曾一度受制於鴉片,有時我們也不妨用更寬容的角度去看待現今社會某些困於物質成癮的人們;反過來看,如果連同屬血肉之軀的葉問,都能在那個年代走出成癮的困擾,在這個健康照護發達的年代,已成癮者更應有盼望可以有走出陰霾的一天。
*本文作者施以諾為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教授、跨專業長照碩士班主任,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