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南氣流影響,高雄山區連日豪雨不斷,全台單日雨量前10名測站全落在高雄,桃源小關山更突破901毫米,災情隨時可能擴大,寶來二橋約79.5K處掏空。讀者提供
丹娜絲颱風與0728豪雨重創嘉南沿海,高雄山區首當其衝,多納林道累積雨量逾2646毫米,直逼莫拉克等級。高市府結合實戰經驗與智慧科技,強化預警、研判與應變流程,並制度化資源預布與AI預測,確保災前部署、災中即時應變,有效降低災害衝擊,防汛體系獲高度肯定。
去年凱米、山陀兒與康芮等颱風接連來襲,強降雨重創高雄,部分地區一度淹水成災。丹娜絲颱風挾帶豪大雨量,隨即又有728豪雨,歷經多次重大風災考驗,高市府逐步建立標準化、制度化且具靈活調度能力的防災應變機制,涵蓋「事前超前部署」、「災中統一指揮」、「災後快速復原」三大階段。
市府在災害發生當下即啟動一級災害應變中心,並將山區的預防性措施列為重點工作,特別關注農村水保署發布的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警戒訊息,並落實「黃警即撤」政策,成功撤離逾3000人。
市府表示,市長陳其邁自2024年起即明確指示「中央發布黃色警戒即可強制撤離」,不待紅色警戒,並限時兩小時內完成撤離作業,此次豪雨期間依此原則,展現果斷應變效率,普遍獲民眾肯定。
市府指出,過去多次颱風與豪雨經驗累積出一套完整防災流程,從超前部署、災中即時應變,到災後復原都已制度化。針對都市排水與防洪設施問題,市府也推動非對稱治理方式,包含加高防洪牆、擴增抽水與滯洪容量等。
市府在此次災害中也導入多項智慧防災科技,包括AI淹水預警、智慧水利監測密網平台與「水情e點靈」LINE通知服務,有效提升部署精準度與應變效率;此外,水利局、工務局、社會局等局處分工協作,確保道路暢通、民眾安置與公共衛生安全同步進行。
針對災後重建與防疫,市府與中央多部會建立溝通平台,針對典寶溪、後勁溪等流域實施系統性治理;衛生局也將防疫納入標準程序,從災前備災、災中監測、到災後消毒全面啟動,預防登革熱等傳染病發生。
市府強調,極端氣候已成常態,將持續優化科技工具與社區防災參與,讓高雄具備更高的防災韌性與面對未來氣候挑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