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久久不退,民眾風聲鶴唳,個人防疫的基本措施像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都容易,因為這是自己就可以做到的事。可是「社交安全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的標準一出來,大家可就無所適從了:因為很多地方,例如商店和賣場,就算你保持了這樣的距離,但是別人靠過來了,眼看著安全距離維持不住,那是要把他(她)趕走,還是乾脆自己逃走呢?左思右想,乾脆就不去算了。
雖然有戴口罩就不受這個限制,但是有些活動還是沒辦法戴口罩的啊!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吃東西,請問在餐廳吃飯,一張十人桌只能坐三個人嗎?——你別說誇張,前幾天我錄電視美食節目《就是這味》,還真的是這樣坐的!但就算有些餐廳這樣做了,原本想去的顧客未必知道,想一想還是怕怕的,乾脆就不去算了。
因防疫所訂定出的社交安全距離,讓在外餐廳用餐出現重重困難。(示意圖來源/Unsplash)
問題是一個不去、兩個不去,大家或許可以忍受一時的不便,但是造成百業蕭條,絕大部分的服務業人員馬上面臨「無薪假」的危機,很多慘澹經營的商店、餐廳、營業場所,很可能連紓困金都還沒等到,就已經撐不下去,原本放無薪假的員工也不用再回來了。
到頭來,病人可能越來越少,失業變窮的人卻越來越多了,那可如何是好?
所以我一直在想:政府可不可以像以前的「正字標記」一樣,設法建立一個「防疫標章」?
例如一家商店,如果能夠做到每天開門前、關門後都徹底消毒,每隔一段時間再對顧客可能接觸的部分固定消毒,服務人員都戴護目鏡(平光眼鏡也可以)、口罩和拋棄式手套,早晚量體溫,並且註明在自己胸前掛的名牌上,好讓客人放心。
來客除了要求量額溫、乾洗手和戴口罩之外,也都採取實名制(以便萬一發生感染,容易追蹤足跡,但店家要具名保證,不得濫用這些個資,否則依法送辦)。除了以上所述,如果還有其他防疫需求,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可以一一列出,要求店家照辦。
然後由地方政府負責查核,只要都能符合標準的店家,就由政府發一個「防疫標章」或「防疫標準商店」的牌子,懸掛在店門口明顯處,讓顧客可以放心上門,店家也因而能夠維持營業,政府更可以減少提心吊膽,可以說是「三贏」的局面。
餐廳跟小吃店可以從每桌桌距、位距做調整。(示意圖來源/Unsplash)
比較困難的是餐廳和小吃店,它們對於以上店家的要求,唯一做不到的是要客人戴口罩(總不能脫下來、吃一口、又戴起來),但可以要求店內每桌的間距、每個位子的距離(無法達到足夠距離的,可以用透明隔板設在座位之間)都合乎標準;盡量以供應簡餐或套餐為主,避免吃桌菜(如果非吃桌菜不可,每桌的人數也要減為三分之一,而且一定要用公筷母匙),這樣一來,餐廳的營業量雖然可能減半以上,但至少不會沒有人敢上門,可以暫時「撐」過這一段艱苦的日子。
符合各項標準的餐廳,一樣可以由政府(同樣由中央頒布標準,由地方政府來執行)發給「防疫標章」或「防疫標準餐廳」,鼓勵業者努力防疫,也讓消費者有所適從,相信大家都樂意在這種不受太多限制、但也比較放心的狀況下繼續「度小月」。
也可見得,防疫不只是消極地這個不准、那個不行,弄到最後等於是全民禁足,就算沒有宣布封城,城也已經奄奄一息了。如果是積極的要求做到這樣、做到那樣,然後公告周知,讓大家可以放心地去買、去吃、甚至去玩,也鼓勵更多的商家跟進,說不定將來還會有「防疫標準夜市」、「防疫標準遊樂場」、「防疫標準百貨公司」一一出現,豈不是讓人人更放心?
現在台灣的每個人恪守防疫規定,其實都有資格在身上掛一個「防疫標章」;如果進一步能讓每個店家也都掛上「防疫標章」,大家放心前往、生活如常,豈不更加說明了:台灣真的是一個防疫的模範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