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大樓。吳馥馨攝
為弭平台電高達逾4,500億元的累積虧損,經濟部這兩年曾經共3度編列1,000億元預算準備撥補台電,但全遭在野黨以國會人數優勢刪除。經濟部上周再次表態,為讓台電永續經營,會儘可能「再找一筆錢」給台電,究竟台電為什麼如同在刀口上,這麼急需千億撥補。
台電已非首次陷入債台高築,成因不外是國際燃料價格飆漲,電價未全數反映,以致虧損連年。最近這波是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天然氣價格飆漲,適逢新冠疫情邁入第3年,台電顧及民生經濟未漲足電價,以致虧損。
期間,為挽救台電財務,經濟部先後在2023年、2024年兩度增資台電共2,500億元;2023年的疫後特別預算也補貼電費500億元。
2024年11月19日,閣揆卓榮泰赴立院報告,爭取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追加預算案,撥補台電1000億元。散會時,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見圖)雙手拱手謝謝所有首長支持。廖瑞祥攝
值得釐清的是,在野黨常說,過去政府「已撥補台電3,000億元」,但仍不足以填補台電的財務天坑,因此絕不能再把納稅人的錢投入這個無底洞。但台電也喊冤,根本沒有拿到這麼巨額的「撥補」。
從財報上找真相,其中,過去政府先後金援台電3,000億元,其實有逾8成,都是透過大股東(經濟部)增資台電,是「充實營運資本」,只有500億元是真正流入台電損益表內打消虧損。
二度增資也讓台電資本額膨脹成5,800億元的巨獸,遠超護國神山台積電公司,但無助弭平累虧。此舉也引發小股東不滿,聲淚俱下痛訴台電已連續20年發不出股利,還稀釋小股東權益;如今每股淨值只剩下2塊7。
有了「增資」不如「撥補」來得直接有效的認知後,經濟部分別在113年度追加預算、114年度預算各編列1,000億元給台電;但時不我與,民進黨失去國會多數席優勢後,全遭在野黨刪除。
今次為因應美國對等關稅的特別條例中,經濟部又試圖以產業界都盼電業凍漲為由,再編列1,000億元撥補預算給台電,如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所說,在工商團體遊說下,「一度見到曙光」,但最終仍不敵颱風救災「情勒說」而功敗垂成。
之後,經濟部鍥而不捨,上周再次表態會「找錢」給台電;為什麼台電這麼需要千億撥補?《太報》特從台電自身財務面、台電股權改革、電網韌性與風災後重建,以及民生物價控制等面向來討論。
一、負債比94% 每年利息支出300億截至今年5月底台電最新財報,累積虧損4,514億元,長短期借款高達1兆6,937億元,負債比93.9%;台電若不是傾國家之力的國營事業,一般公司早就撐不住了。
近1.7兆元的借款,2024年光是一年利息支出就300億元,為歷年新高,不排除今年再創高。300億元是什麼概念?是台電去年電費收入8,326億元的3.6%;若再以台電2023年真正獲得的500億元電費撥補來比擬,如同大半打水漂,更遑論電費撥補迄今只收到一次,但利息支出卻是年年付給銀行。
二、台電股權改革要錢台電在今年6月27日舉行114年股東常會,小股東砲轟劇碼再次上演;多年虧損已連續20年發不出股利,每股淨值從原本票面價10元跌落到只剩2.7元,加上大股東二度增資稀釋小股東權益,台電公司治理屢屢被外界挑戰。
台電小股東多為最基層員工,更不乏第一線搶修勞工;早年薪資不豐,但圖台電股票可配息,不少員工省吃儉用買自家公司股票權當貼補家用;未料畢生積蓄投入後卻如同「廢紙」;還曾發生繼承人在股東會上痛訴,父親走了遺留台電股票,領不到股息居然還要繳交遺產稅的荒繆事。諸多血淚斑斑控訴都讓台電意識到有必要從小股東手中買回台電股票。
然而,這個期待今年依舊落空,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有關「民股買回」的建議,台電不是沒有進行,日前已行文給大股東、經濟部,盼能出資從小股東手中買回民股,不過,經濟部回覆是請台電先處理虧損。
因為,唯有台電先將累積虧損弭平,提高每股淨值,才是處理「民股買回」的好時機。否則以每股2塊7買回小股東持股,勢將引發另一場紛爭。
台電今(6/27)日召開114年度股東常會,小股東繼續因台電虧損無法發放股利而怒吼。吳馥馨攝
三、電網建設需要錢2022年3月3日早上9時許發生全台大停電事故,因興達電廠開關廠失誤,龍崎超高壓變電所跳脫,中部、北部電力系統受影響而卸載。事故檢討指出,集中式電網加劇了大範圍停電風險,因而在同年9月推出「電網韌性建設計劃」,以10年投資5,645億元,分階段將集中式電網改成分散式電網。
平均來看,每年約要花560億元投入電網建設;但台電負債比近乎94%,除了舉債空間有限,利息成本負擔沉重,只好減少發債。以2024年為例,原擬發行925億元,最終只發行828億元。
2022年303大停電後,推出10年電網強韌計劃將投資5,645億元,分階段將集中式電網改成分散式電網。廖瑞祥攝
四、風災搶修也要錢除了輸電級電網建設,本次丹娜絲颱風從嘉義登陸,少了中央山脈阻擋,一口氣摧毀3座69kV輸電級鐵塔,以及3,499根電線桿。搶修的物料、人員、派車全都要錢,曾文生估計,損失上看10億元。
風災過後,外界更提議,未免日後颱風再有吹倒連排電桿造成大範圍停電事故發生;路基穩定、不易淹水之處,將優先辦理電纜地下化工程;至於地勢低窪的易淹水處,也要採購抗風強度高的電桿,減少斷桿發生。以上,這些都要用錢。
風災搶修,人員、機具、物料都要錢。台電嘉義區處提供
五、沒人希望漲電價漲電價的政治後座力,是台灣獨有的現象;馬前總統任內二度「油電雙漲」,此後,國民黨在2014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慘敗、2016年初大選失去政權,迄今一直在野;漲電價意外成為政治人物的另類歷史定位。
不過,蔡前總統時代發生俄烏戰爭,雖然2022年3月電價會議「議而未決」,最終仍不敵燃料瘋漲壓力,只能以漲價因應,在2022年7月起平均漲8.4%、2023年4月平均漲11%;2024年4月平均漲11%;2024年10月工業電價再漲12.5%(民生電價凍漲)。電價連漲沒人吃得消,就連國民黨籍立委也是殷殷期盼電價凍漲。
2024年10月30日經濟部長郭智輝(右起)、台電董事長曾文生、 總經理王耀庭赴立院經委會業務報告及備詢。陳品佑攝
直到今年3月電價會議,經濟部終以「考量國際關稅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引發國際經濟及物價波動隱憂」為由讓電價凍漲,自俄烏戰爭以來的電價漲勢才暫告一段落。
今年上半年電價已凍漲,但台電財務卻沒改善,電價仍蠢蠢欲動;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透露,經濟部舉辦20多場關稅對產業衝擊座談會,場場都有業者向賴總統及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電價不能漲」,為與業者共度難關,才會在特別預算中納入台電撥補1,000億元。
根據去年4月電價平均漲11%的版本為例,當時央行估計對「全年」物價直接與間接的影響,約拉動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0.237個百分點。不過,這都只是理性分析,漲電價往往造成市場通膨預期效果,造成萬物皆漲,而且以過去經驗看,物價具僵固性,一旦上漲就永遠「回不去了」。這也是無論藍綠白,沒人希望電價上漲的原因。
電價已凍漲,台電即便入不敷出,還是得開門做生意,每天要賠本賣出去的電力一度都不能少,「撥補」也就成為不得不的手段;畢竟沒有一匹馬能既好又不吃草。
人人要用電,但沒人希望漲電價。廖瑞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