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央行約34家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座談,由總裁楊金龍親自主持。陳品佑攝
近年來,房價幾乎以飛漲的速度向上攀升,尤其從去年下半年起,新青安房貸上路後,房市一路升溫,幾乎成為全民購屋運動,回顧2020年底迄今,央行連續祭出6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似乎成效有限,然而,從8月初開始,陸續傳出公股行庫和民間銀行房貸水位達警戒線。
數十家銀行突然選在「同一時間」滿水位,民眾得排隊等貸款,抑或選擇低成數、高利率方案等,引發市場恐慌,央行則於8月21日傍晚,罕見地召開臨時記者會,證實邀34家本國銀行與信用合作社座談,須分別在8月底、9月6日前提出自主管理的不動產貸款具體量化改善方案,且強調不得影響首購族、推動都更或危老、社會住宅等,以及企業購建自用廠辦等所需資金。
央行認為,此舉是對各銀行道德勸說方式,從總量及信用資源合理配置著眼,並不是強制性政策。外界稱本次為「史上最嚴限貸令」,相較央行過去6波的選擇性信用管制似乎更有效果,預期將對房市產生降溫效果。
央行從2020年12月底至今年6月,共祭出6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所產生的打房效果似乎有限。太報製表
為何央行6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不敵史上最嚴限貸令?高源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所長陳碧源分析,央行早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採取嚴格的選擇性信用管制來調控房市,當時直接降低貸款成數,甚至不給購地和住宅貸款,還嚴格查明資金流向,之後的手段都相對溫和。
回顧2020年到今年6月以來的選擇性信用管制,
主要針對授信對象或地區的差別,限制戶數或購地貸款,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口袋夠深的資產階級所造成的影響有限,反而是換屋族或中小型建商受到衝擊。
央行本次採取「道德勸說」
屬於集體式要求,無差別化的整體封殺。過去是一個大水庫,有好幾個水龍頭放水,央行只選擇部分關閉,但還有其他水龍頭開著,
這次是直接把所有水龍頭全部關閉,使得水庫乾涸。
不只購屋族貸款受影響,銀行放款被限制,建商或開發商的土建融也一併鎖住,使得先前與銀行談的整批房貸,連帶受到限貸令波及,可說是「無差別性、無地域性」的封鎖。根據《銀行法》第72-2條第1項規定,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的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的30%。目前多數銀行的水位維持在28%左右,央行提出的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具體量化改善方案,希望水位降至26%,
銀行只有3條路,停止放貸、收回款項或拉存款,後兩者都需要一段時間,大砍消費者貸款的效果最快。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7月CPI年增率為2.52%,為近5個月高點,連續3個月超出2%警戒線。陳品佑攝
民眾直指銀行的行為是「雨天收傘」,但央行的3大顧慮為何?陳碧源分析,央行的顧慮從6月的理監事會議的議事錄摘要,以及連續兩天的新聞稿內容可嗅出端倪。首先,
截至今年6月底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為37.4%,接近2014年的歷史高點37.9%,有理事憂心房市並無降溫跡象,更有人建議「從量著手」,縮減流動資金,應有較直接、較大的效果。
其次,
股市動能不足,恐對金融市場造成動盪。先前股市大好時,有部分民眾借款炒股或套利,等同把錢放在股市跟房市,在股市疲軟之下,恐會影響還款能力;有人則是獲利後急流勇退,資金找不到合適標的,恐怕再度回到不動產市場。
最後,房價居高不下,租金連動高漲,且
通膨依舊在2%以上,央行面對升息的壓力,必須要有動作跟態度,況且美國經濟是否好轉,會影響我國出口和景氣,選擇升息屬於緊縮的貨幣政策,並非央行所願,倒不如搶在9月理監事會議之前,先處理銀行端,或許可減少升息壓力,並穩定金融市場。
房市是否因此受影響?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認為,第4季的房市一定會降溫,尤其是中古屋和成屋市場,主要受到借貸卡關,加上預售屋市場持續創高價,有不少購屋族會選擇觀望,原本預期全年的建築物買賣移轉棟數有機會破34萬棟,恐怕會明顯縮水,呈現「虎頭蛇尾」的情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影響是長期還是短期,
若壓抑時間短暫,不排除明年初產生報復性買盤,畢竟國人認為房地產保值效果最好,暫無其他方式來增值資產,購屋仍是主要的投資標的。
如果依照央行的期待,
各金融機構得依據自身經營情況,進一步評估今年第4季到明年第4季的風險管理,提出調整方案或規劃,或許金融機構不會無限上綱放貸,
呈現規律性收斂,房市可望朝向恆溫,而非加速沸騰。